學名
Conger myriaster  
發音 
Conger myriaster繁星糯鰻
by: 張詠絮, 陳鴻鳴
命名者 (Brevoort, 1856) 棲息深度 1 - 50公尺
中文名 繁星糯鰻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糯鰻科 經濟性 否 
科號科名 F086 Congridae 食用魚類 否  中國大陸名 星康吉鰻 
最大體長 100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糯米鰻、穴子鰻、臭腥鰻、海鰻、沙鰻 
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東部、西南部、東北部 
棲息環境 礁區、砂泥底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日本北海道函館 
同種異名 Anguilla myriaster, Astroconger myriaster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張詠絮,2011。臺灣海域糯鰻之分類研究,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。   Okada, Y. etc. 1956 Takagi, K. etc. 1958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Tao MA, Michael J MILLER, Jun AOYAMA AND Katsumi TSUKAMOTO 2007 
典藏標本 ASIZP0060310 ASIZP0061213 ASIZP0064309 ASIZP0074024 FRIP00288 NMMBP03585 NMMBP03649 NMMBP05204 NTOU-AE5441 NTOU-AE5464 NTOU-AE5630  
英文俗名 Whitespotted conger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身體延長,尾部側扁漸細,頭部扁平且背側具白色斑點排列呈「北」字形,頭部及身體呈暗色,偶呈淡色,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14.9-19.1及16.0-22.8倍;肛門位於全長中點之前,肛門前長佔全長的37-40 %;尾長延長,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的1.5-1.7倍;尾端柔軟,易彎折,尾部末端鰭條正常;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方;奇鰭具有黑色邊緣,鰭條分節;胸鰭發達,靠近基部具暗色斑點,胸鰭位於體高中點,胸鰭基部上緣約位於眼睛垂直中點水平線之下方;側線孔位於白色斑點中心,兩側側線孔與背鰭間各有一列白色斑點,斑點之間的距離大於側線孔間距;鰓孔幾乎為圓弧狀,位於身體側邊中點之下方;全長為頭長之6.8-7.6倍,吻端延長略為尖狀,口裂末端約到達眼睛後緣之下方,上顎略長於下顎,吻長大於眼直徑,吻長為眼直徑之1.9-2.1倍;眼睛大,約占頭長的12-13 %;嘴唇具上、下唇瓣;前鼻孔為短管狀,靠近吻端,後鼻孔為圓形,位於眼睛垂直中點水平線之上方。上眼窩有4個感覺孔,下眼窩有5個感覺孔,前鰓顎有8-9個感覺孔,顳骨接合處有1個感覺孔;胸鰭鰭條數為14-15;背鰭前側線孔數11-13,胸鰭前側線孔數5-7,肛門前側線孔數39-40;背鰭前脊椎骨數14,肛門前脊椎骨數42-43,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53,總脊椎骨數143-145。此種背鰭與側線之間的白色斑點於其他物種皆無觀察到,浸製處理後的標本斑點依然存在,為此種相當獨特的特徵,可利用此特徵輕易的區分此種與本屬其餘種類。

棲所生態

主要棲息於沙泥底海域。 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。臺灣海域目前出現在東部、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。  

漁業利用

量少,漁民以底拖網或籠具捕獲;除當下雜魚製作成魚粉利用外,漁業之經濟價值較低。 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